“中國葫蘆雕刻藝術之鄉”“中國軸承之鄉”“中國蔬菜第一縣”“靈芝之鄉”……這些金字招牌分別對應著東昌府區、臨清市、莘縣、冠縣,它們來自于同一個城市——山東省聊城市。
11月9日,科技日報記者走進聊城,深入上述四縣采風,發掘“金字招牌”背后的秘密。
走進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的范制葫蘆種植基地,大棚里,葫蘆長在各種各樣的模具里。經過歲月的醞釀,葫蘆長成了筆筒的形狀,長成了小鳥的形狀,或者長成了各種名人的模樣。
“我們設計了方形、盆形、花瓶形、人像等300多種模具,在套模后會根據葫蘆生長情況不斷對模具進行調整?!狈吨坪J種植基地技術總監黃全華說。
據東昌府區委副書記、區長江紹華介紹,該區有葫蘆種植戶5000余戶,種植面積3萬余畝,種植品種100多個。目前,葫蘆銷售額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5%,年綜合效益達16億元。
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,小葫蘆成長為大產業,離不開政府引導下的企業作為。而在冠縣,外形呈傘狀,菌蓋腎形、半圓形或近圓形的靈芝產業也闖出了大市場。
在冠縣靈芝科技示范園里,新大片赤芝、冠芝1號、南韓赤芝等眾多品種的靈芝爭奇斗艷。冠縣人不僅鐘愛高科技,更勤于鉆研,不斷進行反季節靈芝的種植實驗,掌握了冬季靈芝生長的一些特性。
如今,這里成為了全國唯一一處反季節靈芝規?;N植區,實現靈芝全年不間斷生產;其發明的收集孢子粉裝置,收集率可達95%以上,解決了靈芝孢子粉在空氣中難收集、浪費嚴重的問題。
10月15日,第13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開幕,臨清市26家軸承企業組團參展。其中,絕大部分為國家高新技術、專精特新、“小巨人”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。
在山東博特軸承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博特軸承),記者看到了一款軸承,“薄”是該軸承的特色,更是其核心競爭力。無論是直徑一米多,還是直徑幾毫米的軸承,這些軸承都做到了國內最薄。記者了解到,該企業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、河南科技大學等牽手的產學研代表作“高精密可替換型薄壁軸承”,實現了關鍵部件的國產化。
在臨清,通過集體的努力使得這里的軸承從國內龐大的軸承產業中脫穎而出,并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軸承貿易市場。
手握中國蔬菜流通協會頒發的“中國蔬菜第一縣”,莘縣人有底氣。不僅僅是年產蔬菜高達520萬噸,這個聊城市面積最大、人口最多的縣更掌握了一個“秘密武器”。
在莘沃超級蔬菜種植大棚里,種植戶張冬換早已告別了傳統農民“足蒸暑土氣”的勞作。借助莘縣數村小程序,他實現了在手機上一鍵操作“云種菜”。
莘縣政府辦黨組成員、大數據中心主任康懷航向記者介紹,莘縣共有1200多個這樣的5G+農業物聯網系統大棚,可節省人工30%以上、節水60%以上、節肥40%以上、增產30%以上。
聊城市下轄2個市轄區、5個縣、1個縣級市。無論是深耕農業,還是振興工業,他們都選取了差異化的賽道,乘勢而上,創新賦能,久久為功,推動著眾多行業龍頭的出現。
?。▉碓矗嚎萍既請螅?/p>